早于十九世纪初新加坡开埠初年,芽笼已出现于典籍内。1822年,当新加坡刚刚成为英国殖民地不久,殖民政府着手新加坡之地方规划时,已提到“芽笼河”一词。芽笼 (英文名称 Geylang)得名有多种源说,其中一个说法是马来文"Kilang",意思是工厂,因当时该处有大量的椰林及柠檬草种植园,衍生出芽笼一带众多以椰子及柠檬草为原料的加工厂房为名。
此外亦有一说指“芽笼”其实是福建话“鸡笼”,因“鸡笼”之福建话读"kei-lang",与‘芽笼’的英文名称"Geylang"读音非常相似,是故有此推测。
自英国殖民政府于开埠初年将马来人及土著由新加坡河河口迁移到芽笼后,此区便成为新加坡马来人的集中地。直到十九世纪后期芽笼亦渐渐成为马来与阿拉伯富商的聚居地,当中包括Alsagoff、Alkaff、Aljunied家族。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芽笼出现了多个纯马来人的区域,例如Kampong Melayu (马来村),及后演变成今天的芽笼士乃。近来于芽笼所发展的马来村就是要将此区当年的面貌重新塑造出来,以迎合近年兴起的文化旅游。
芽笼好一部分至今仍未受新加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所展开的市区重建所影响,该区将岭南地区传统的店屋以及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融为一体。区内合法之红灯区、外籍佣工宿舍、卡拉OK酒廊等与新加坡所予人“花园城市”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芽笼的店屋历史悠久,政府亦立法保护店屋免被清拆,区内著名食肆林立,主要分布于芽笼的主要道路─芽笼路上。
如今,新加坡的芽笼(Geylang)是闻名国际的合法红灯区。它是一条长约1公里的大道(共42巷),两旁是小巷,左边以各式餐饮店为主;右边是寻花问柳所在地。据了解,新国政府合法的红灯区是从4巷到20巷,其中还有上百家廉中价酒店。
由于新加坡人不喜欢在家煮食,促使该国饮食业的发展和繁荣。据报章调查,新加坡人有70%一日三餐都在外面解决。芽笼著名的小吃数之不尽,有许多中国新移民开设的火锅餐馆。入夜后,四处可见名贵房车,有钱人也常到这大快朵颐。来了新加坡这么多次,日前是首次踏足芽笼。一游后发现,这里称得上小中国,大路两旁有各省市的餐馆,从新疆、四川、重庆、上海和福州特色等样样具备。
当然还有很多各省的中国人在谋生,包括性工作者,合法与非法都有。当然还有不少印尼、泰国和其他国家的性工作者。芽笼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它是一个让人展现欲望的地方,你一来到这里,就有欲望去看人或被人看,大家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你来这里,看着屋内的橱窗女郎或站街的性工作者,同时也觉得自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正被路人看。到底谁在看谁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